大誌 The Big Issue 問題與發展




這是一本創始於英國倫敦的雜誌,自1991年成立至今已經達20個年頭,雜誌內容涵括時事、社會議題及藝文資訊,目前於英國、日本、澳洲、韓國等十個國家以不同版本的形式發行;特別的是,《大誌》交由身心殘障與無家可歸的街友在街頭販售,每本一百元台幣,其中五十元為出版成本,另外五十元則由販售者獲得。

透過這種銷售方式,讓他們有機會透過銷售雜誌給一般公眾來獲取合法的收入,而不是靠大眾的「施捨」與「同情」來乞憐生活的延續。透過穿著制服、配戴識別證
的販賣者在捷運站外手持雜誌銷售,

大智文創於2009年底取得 The Big Issue Taiwan 授權發行,並於2010年四月一日正式創刊。我們期望,這本在英國發行已有二十年的刊物,能同樣成功的以社會企業的模式在台灣推行;我們更期望,讓所有有意願工作的街友或社會弱勢的人們,能夠得到一個自營生計的機會,讓他們能夠藉由雜誌的販售,重建個人的信心與尊嚴,進而重新取回生活的主導權。

----

以前透過友人已經看過幾本,今天剛好在市政府站看到,所以就支持一下。但《大誌》的問題是出了台北市,幾乎買不到,所以該刊物能幫助的人,其實僅限於「台北市內的街友或弱勢人士」。第二個問題是,該刊物的內容不夠大眾化,

我在想,如果我們用內容改成比較「親近大眾的」。比如說,如果我們做 ACG 或偶像的評論情報刊物,一樣一本一百元,是否能夠吸引更多人買?幫助更多的弱勢團體?





留言

Andy Wang寫道…
還可以考慮到消費者的支出水平,但我想ACG的朋友們應該都會很捨得花~
W表示…
但這麼作的問題會卡在一個基礎的第一步:
如何找到足以構成一本輕薄刊物,而且言之有物讓人願意購入的內文稿件?
匿名表示…
我想很難,

大誌雜誌內容大多是各國的一些事情,
可能熱門也可能是偏鄉小事,

而目標族群就是文青吧,
重點不在這期內容是什麼(當然封面明星對fans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而是拿了這本坐在咖啡店看會讓你有種較高一等的感覺,
好像有種我有在增廣見聞的氛圍,
表現出大我
但在街上拿ACG專書或彩漫反而顯得格格不入,
去專門店感覺會比較好。


大概的想法
RainReader寫道…
我對大誌的內容沒有任何意見或批評,
但就如你說的,會買的都是一些知道這刊物、想要支持的人,而他的內容偏向「文青」

這些人怎麼會有錢?

單純就站在「能夠幫助更多弱勢」的立場上,這樣的內容難以普及。
icarus表示…
初衷僅止於用這獨特的模式協助特定的族群,所以有取材上的侷限,有發行上的侷限,有協助對象的侷限,但這樣就足夠了。並非大愛博愛才是愛。當新加坡人還在感嘆他們沒有TBI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珍惜,而不是嫌棄人家做的不夠多不夠普及不夠聰明,好吧,不聰明是我亂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