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化、大數據與音樂商機的高度整合



大數據,或者說巨量資訊已經和雲端成為當代科技最受矚目的兩個概念了。說穿了,所謂的大數據也就是透過網路,匯集、統計與分析大多數人類的使用喜歡和傾向,並從中觀察人類社會的集體性行為和趨勢變移。由於現代人無法離開網路生活,加上許多表面上匿名,但實際上卻不斷收集關於你的資訊,最後變成為了一個全體人類的共同資料庫,應用在許多範圍之中。

Google 一直都是大數據的翹楚,他們不斷公開各種相關的數據,最近也公開了透過全球樂迷的喜好、播放次數、選購與評分下所統計的世界音樂發展年表「Music Timeline」

在這套從1950年迄今的音樂發展年表中,可以注意到某種音樂的發展與沒落,見證了整個時代氛圍的變化,例如爵士樂在1950年代幾乎席捲了全球,但在1960年代伴隨冷戰與意識型態的對立,這種音樂也快速衰微,隨之而起的是搖滾和流行音樂。

資料庫網址:http://research.google.com/bigpicture/music


更值得注意的是,整套資料庫採用了非常近人好懂的「扁平式視覺化風格」

透過高亮度色彩和扁平視覺風格來表現數據,已經在最近幾年成為主流的設計風格,引述一篇海外評論者的說法:「擬真風格已經淪為了 Comic Sans 字體那樣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只要你在設計圈中表現出對 skeuomorphism 的鄙視,大家馬上就認為你有品味。」說穿了,反擬真主義是一種微醺的幻想,在「人(感性)」與「機(科技物件)」之間遊走、若即若離的的超現實感。

關於這一理論,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關於 iOS 7、Chrome 和 Tumblr 的扁平視覺設計:http://game.u-3c.com/article2883.htm


除了平易好上手的視覺化的資料庫外, Google 音樂年表也把商業模式整合得不漏痕跡。當你在檢索相關的音樂與收藏時,全世界的人們最喜歡的音樂是什麼?我是否應該收藏一套經典名曲?只要點一下,一口氣買下來吧!

好看、容易上手得資料庫和一鍵即可購買的商業模式的高度整合,或許是今天成功消費模式的特徵。Amazon 最近提出的「預測你會購買的東西而提早出貨」也是這一概念的落實,可惜這項服務目前在台灣尚無法使用。非常推薦各位去探索一下整個音樂發展史,或許你年輕時候鍾愛的歌手或專輯,也與全世界的人們一樣,所見略同,依舊閃耀而不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