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的溫度與燒肉的熱度


多年前我就開始著手有關臺灣動漫或遊戲文化市場調查的相關研究或案子。有上過我課的同學或許有印象,其中例如論證臺灣青少年如何受到流行動漫文化之影響,部分就是來自過去研究的相關成果。


大概一年半前,我接了日本某智庫研究機構的手機遊戲市場產業調查計畫,參與有關台灣地區的市場研究,讓廠商瞭解投資臺灣相關領域的優劣風險。那時我大量遊玩許多手機遊戲,有幾款遊戲的課金數字都十分嚇人,都是當時研究下的產物。

沒想到那次的成果還頗獲好評,所以這次又去東京談了另外一個計畫。他們提出的意見是:「相較其他研究員大多建構各種經濟模型和數字分析,我們在您提交的報告上看到了更多解釋和可能性,有些部分是甚至我們從未想過的,某大手客戶的回饋與評價十分理想,所以這次就想再請您來...」


當時聽到時我馬上浮現的是岩田聰的那段話。是阿,不管身份如何演變,從頭、最終且迄今,我們依舊是作為一名玩家,而不是只看數字財報的市場分析師。

臺灣市場是一個以日式動漫口味為主體,但又兼容歐美風格的族群結構,最早期的御宅族,或者說 JACGer 是典型的全方位守備,但隨著日式遊戲的沒落與風潮改變,導致了 JACer 和 JGer 的斷裂分離(ACG 這個台製詞彙在臺灣的自我分裂是個有趣的議題),現在主流的日式動漫迷其守備範圍已經和過去御宅族群有很大不同;而 Post-JGer 又在近二十年間和家機派電腦派二分玩家融合並逐步遷入,進而成就以西方遊戲為主流的電腦電競市場在臺灣成為主流乃是理所當然之事,只是較少人注意到內部的隱流脈絡有其一脈相承之理路,而我清楚地解釋了這點

另一方面,手機遊戲或社群遊戲之浪潮造就了一群大眾玩家進入到遊戲圈,這批新生力軍甚至對 JACer or WGer 抱持偏見,但卻撇除同時代興起之美漫與電影圈,數據能證明「非」御宅族對於「御宅族」的定義在臺灣於十年內被逐漸內縮限定成日系動漫的愛好者嗎?這對於整個市場的認知差異有何影響,而新產生的大量手機族群和原本的 WGer 或 JGer 又有什麼影響?

由於臺灣一直卻乏自身明確的產業系譜面,加上法規政策的放任無視,反而使得我們可以作為各種第三方的匯流受容者來觀察自身(哪怕沒有自我意識到)的自娛性、邊緣性與被殖民性。在我看來,這不僅是遊戲圈,恐怕也是臺灣出版、娛樂影視等產業的共同織面:「把海外產品建構成本地市場自我意識的主流基礎與利益來源」

對我而言,參與智庫的市場研究最大的收穫就是得以看到許多未曾公開的廠商數據和相關資料。或者應該這樣說,會揭露並公開的數據(除了少數刻意隱瞞以外)基本上雖是「真實的」,但背後都是經過一大群產業研究人員或分析師修正解釋方向後的「後真實」或「超真實」

也就是數字會說話;更精確地說,數字會按照你的意思去說話。

賦予數據更多的溫度和不同的觀點解釋,能掌握並理解數據,而非被數據所囿,我認為是當代人文社會學科應能得以學而致用的方向;而作為玩家消費者的感受、作為研究者的精準,以及作為分析者的展望,更是我們比單純市場分析師能搔到癢處的穴杷。

雖然有許多 NDA 規定,但在不具體公開廠商名稱、詳細數字與遵守相關規定的情況下,我將得以使用相關之內容。故未來也會在自己的分享會、U-ACG 或是巴哈或其他專欄上向大家介紹這些比較少觀察到的資料,提供臺灣一個不同的觀點面向。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也會成為我接下來的重要任務之一,屆時或許也會有一些有償之工作機會,有興趣的朋友再請保持聯繫了。


【追伸】

當天面談完我就去找在東京大學就讀博士的學弟@Yu-ju Li 出來吃飯,來吃最高級的和牛也沒問題,學長請!結果學弟太客氣了,不好意思挑最貴的,所以我們在新宿吃了黑毛和牛燒肉放題,不過那間店坐在死角,身為胖肥宅的我一直覺得好熱,這就是和牛燒肉的溫度嗎?如果沒有吃回本就是太熱害的。

留言